2017年2月科学流言榜权威发布

2017-02-28 16:55:32
来源:千龙网

原标题:2017年2月「科学」流言榜权威发布!

1.紫菜是黑色塑料袋做的

➤流言

网上视频疯传新买的紫菜“半透明”、“嚼不烂”,还有一股“腥臭味”,认为是用黑色塑料袋制作的假紫菜。

➤真相

单层的紫菜本身就是半透明,腥臭味也是海产品固有的味道,而嚼不烂有可能是因为紫菜太“老”了——紫菜一般在每年的白露节气开始播苗,管理到位的话,每年可以采收四五茬,其中头水(也就是第一茬)紫菜质量最好,口感最佳,最后一水的紫菜品质最差,口感更韧。

通过泡发和火烧两种方式可以轻易分辨是真紫菜还是塑料袋。真紫菜吸水后会胀大,塑料袋则不会。真紫菜点燃后无味或有淡淡咸味,塑料袋则有刺鼻化学气味。

为验证“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谱”,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在实验室对45个紫菜样品和3个塑料薄膜样品进行了鉴别。通过结果分析显示,从外观看,紫菜和塑料袋断面微观形貌具有明显差异。紫菜的断面结构复杂,两侧分别有两层薄膜,中间夹着排列整齐的一个个紫菜细胞,而塑料袋的断面结构致密,只有剪切时留下的撕裂痕迹,没有复杂的多级结构。

从光谱图看,不同品牌紫菜样本红外光谱图相似度较高,在1643cm-1和1539cm-1附近具有蛋白特征吸收峰,而塑料袋在以上波段均无特征吸收峰。从成分看,紫菜中都检出较高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而且含量分布比较集中,并且富集了较高的有机砷、磷和钙元素,含量平均为35.8mg/kg、5989mg/kg和4124mg/kg;在塑料袋中未检出蛋白质和氨基酸,相应的有机砷、磷和钙元素含量分别为<1mg/kg、<0.05mg/kg和1038mg/kg。有机砷和磷可对紫菜中掺假使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有效辨别。

北京市食药监局近三年对紫菜进行抽检的结果显示,目前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

2.转发立春花就会有好运

➤流言

立春那天,朋友圈疯转一张图:“此花今晨开在喜马拉雅山旁,36年开一次,是朋友发来的,叫立春花,也叫幸运花,看到此花的人是幸运的人。送给群里的朋友们看看。”

➤真相

图中所展示的生物并不是花,也不会在喜马拉雅山旁“开放”,而是一种叫海鳃(SeaFeather)的海底生物,原图由摄影师Gordon J. Bowbrick在2013年拍摄。

\

网传“立春花”图片

海鳃属于动物界-腔肠动物门-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海鳃目(Pennatulacea),也叫“海笔”,是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一目,呈鹅毛形,长十厘米至两米不等,红紫色或浅红色,能发磷光。栖息在海底,主要栖息在中潮区以下的软泥底质,少数在泥沙或纯沙底,栖息时一头扎入泥沙,一头露出,利用过滤水中的营养物质为生,带有触手的水螅体可以捕捉水中的生物为食。海鳃为单体状肉质群体珊瑚,由一个柱状的初级水螅体和其表面的羽状的众多次级个体组成,初级水螅体的下端形成固着在泥沙中的柄。目前已发现约300种类型,例如斯氏棘海鳃、艾氏棘海鳃、海仙人掌等。有的种类的初级水螅体内含有钙质的中轴骨,共肉中含有分散的骨针。海鳃类在前寒武纪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已出现,至今仍广泛存在。

3.洗澡时自来水产生氯仿会致癌

➤流言

在一篇题为《注意!这两种方式洗澡居然会致癌》的文章中提到:“自来水产生的氯仿是新形态生态杀手,在密闭空间中洗澡愈久,经由呼吸和皮肤吸入的氯仿量愈多,研究称每百万人会有12人因此致癌!”

➤真相

氯消毒是目前自来水厂最常用的灭菌技术。对于洗澡时散发的氯仿对人体有危害甚至致癌的观点,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毛颖民对北京科技报丨“科学加”客户端记者表示:“无论自来水中的氯气浓度还是洗澡时高温蒸发后的氯气浓度,都是相当低的,对人体不构成危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于自来水中氯浓度有着严格的标准,自来水中的余氯含量远低于0.5mg/L,三氯甲烷含量要求也要低于0.06mg/L。自来水在出厂时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在国家要求的浓度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正规合格自来水厂出来的生活用水都是健康的,因此市民不需要过于敏感。”

该文章指出的另一种洗澡致癌的理由是:“在洗澡时用力地搓洗会致使脆弱的表皮受损,细菌真菌趁虚而入,日积月累会引发皮肤癌”。人体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膜,就像一把保护伞,保持人体温度,阻止身体水分过度挥发。洗澡本身会洗去身上的皮脂层,用力地搓洗也自然会加剧皮肤干燥。但是,毛颖民表示,“用力搓洗会造成皮肤感染,甚至导致皮肤癌,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纯属危言耸听。”皮肤癌致病原因多是日常曝晒与紫外线照射、化学致癌物质以及电离辐射等,因为洗澡而导致皮肤癌的可能性很小。同时,欧美白色人种由于黑色素较少,他们进行日光浴患皮肤癌的可能性更高,所以不像欧美,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是很低的。毛颖民强调,虽然洗澡时会对人体的角质层有影响,但不会有太大坏处,人体的免疫功能足够抵抗。

4.煮饭方法不对会吃进“砒霜”

➤流言

一篇题为《中国人最常用的煮米饭方法,让你吃进了最多的砒霜》的文章引用英媒的报道,说一位研究大米和大米产品的北爱尔兰学者安迪·马哈尔格教授在电视节目中做了实验,结果显示人们惯常煮大米的方法,会令砷(俗称砒霜)这种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在米饭里。安迪教授最后建议大家,应先将大米用水浸隔夜,第二天把水倒掉,再加水煮饭,这样大米中的砷残留物就大为减少。

➤真相

针对社会上“谈砷色变”的现象,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专业教授沈立荣对北京科技报丨“科学加”客户端记者表示,“一报道砒霜,而且是大米中的砒霜,更是容易造成恐慌。不能把砷完全等同于砒霜,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中对砷含量有着严格的规定,符合标准的大米对人体健康几乎无影响,大家无需谈砷色变。”

我国是在1994年对砷含量的规定细化到大米这一食物中的。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设立的标准为总砷不超过0.7毫克/千克。到了2014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在日内瓦通过了大米中的无机砷限量0.2毫克/千克的国际标准。标准起草工作组组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专家吴永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一标准由中国牵头的工作组起草完成,意味着我国首次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同年,世界卫生组织为稻米中砷的限量值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精米中砷的限量值为0.2毫克/千克,糙米中的限量值为0.4毫克/千克。

针对网传实验以及“先将大米用水浸隔夜,第二天把水倒掉,再加水煮饭,这样大米中的砷残留物就大为减少”的说法,沈立荣对北京科技报丨“科学加”客户端记者说:“首先,农业部在各地都有农产品风险评估中心,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大米,砷含量极低;其次,对砷含量的控制主要靠环境控制和质量检测,比如避免工业污水灌溉农田,加强土质、水质、稻米的风险检测,靠煮饭的环境或条件来解决作用不大;再者,过度浸泡大米会造成营养的流失,导致大米变质的问题更大。平常煮饭时,洗米、换水几次就行,大米浸泡别超过半个小时。”

5.正常人多吸氧可保健

➤流言

最近一段时间,有少数制氧机厂商为了推销产品,对外宣传称,正常人多吸氧也能保健。

➤真相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发出制氧机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吸氧对正常人具有保健作用,制氧机要在医生指导下按照处方每日使用的时间和流速来使用,从而降低适应症选择不当带来的风险,不适当的吸氧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消费者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制氧机。购买时,应选择到有资质的单位购买,仔细查看产品的注册号及生产企业相关信息,并要注意索要发票和购物凭证,核对内容并妥善保存。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www.cfda.gov.cn)“数据查询”栏目核实产品有关信息。

6.这些关于禽流感的谣言你相信了吗?

➤流言

最近北京连续出现两起输入性H7N9病例,一时间各种关于禽流感的说法不胫而走,包括“吃禽类会得禽流感”“穿羽绒服会得禽流感”“禽流感目前已可以打疫苗预防”等等。

➤真相

导致人感染H7N9病毒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暴露于受感染活禽或带毒禽类污染的环境中。尚没有证据显示H7N9病毒能够通过经妥善处理后的禽类或禽蛋类传播给人类。此外,吃煮熟的食物也不会感染H7N9病毒。

从事非规模化和非规范化家禽养殖、贩卖、宰杀等工作的人群,因暴露于带毒禽类的机会更多,所以被感染的风险也更高。但填充羽绒服使用的羽绒制品通常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环节处理,禽流感病毒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收集羽绒的工人确实是感染禽流感的高危人群,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但穿羽绒服感染禽流感的几率很小。

H7N9禽流感并非季节性流感,在人群中分布也不算广泛,目前只有预防季节性流感的疫苗,尚没有H7N9禽流感疫苗。只要市民注意防护,不接触活禽、不去活禽交易市场,传染风险并不大。

[编辑:帛幼]

辟谣报告盘点汇总,一应俱全

社保卡只能线下申领?四个常见社保谣言别被误导

关于社保的谣言总会时不时冒出来误导公众,中国社会保.........

2月网络谣言盘点 这些内容别当真

我国无偿献血人数大幅下降?无偿献血用于血液制品出口.........

染色体XYY的人是“天生罪犯”?1月科学流言榜联合发布

泡温泉会感染HPV,导致患上尖锐湿疣?长冻疮的部位可.........

造谣“文采”不够“科技”来凑?AI写作不是这么用的

只要往系统里输入带有“杀人、失踪”等敏感字眼,附以.........
打击网络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