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引舆论恐慌 官方需辟谣释疑两不误

2020-04-14 15:43:59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粮食危机”引舆论恐慌 官方需辟谣释疑两不误

阅读提示:近日,多个粮食出口国禁止粮食出口,联合国表示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造成公众恐慌,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囤粮现象。对此,各地相继辟谣,同时,国家权威部门及时出面回应相关问题,缓解舆论恐慌。

舆情要点

近日,哈萨克斯坦、越南、埃及等多个粮食出口国宣布暂时禁止粮食出口,一些国家的粮仓宣布告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官方网站说:“除非我们快速采取行动,保护最脆弱环节,保证全球粮食供应链通畅,缓解疫情蔓延对整个粮食体系的影响,否则我们面临‘粮食危机’迫近的风险”。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糟糕情况预计将在4月和5月出现。相关消息被媒体报道后,引发大量讨论,截至4月7日,微博话题#联合国称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阅读量达2亿次,讨论量达1.3万次。

中国会否出现“粮食危机”、国内粮食供给安全是否会受影响等相关话题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出现囤积粮食现象,一些商业推手也因资本炒作等行为饱受诟病,引发恐慌。

面对舆论关切,多地均发布辟谣称,粮油库存充足,无需抢购。4月2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表示,中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很小。同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介绍,个别国家限制出口,对国内面粉、大米等口粮供应基本没有影响,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国内粮食供应。综合分析研判中国国内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情况,过度恐慌,抢购粮油大可不必。

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受疫情影响,国家粮食价格确实有所上涨。当前,从全球供应总量来看不存在短缺问题,目前更多是疫情造成的恐慌性消费。国际对国内粮食市场影响有限,3月我国大米零售每公斤6.6元,面粉每公斤3.95元,价格稳定,市场供应平稳。

与此同时,中国新闻网、《财经》杂志等针对这一问题采访有关专家,《农民日报》《新京报》等陆续刊发相关评论,舆情热度持续攀升。

舆情反馈

◆《大连晚报》:囤米囤面是基于信息成本考虑

涉食品的传言,总能引发不小的风吹草动。每逢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民众就容易发生抢购潮。面对类似“粮食危机”的传言,民众如果去查证是否属实,确实需要付出比较高的注意力成本,信息门槛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一拍脑袋、拿出小推车去商店购买的决策成本,则相对低得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也是看似荒诞不经的抢购潮之下,很多人心里揣着的一本“成本账”。

对公权部门而言,应及时介入调查。对存在商业推手恶意炒作的,必须依法依规严厉处罚。对公众来说,这与其说是“危机意识”太强,不如说是科学素养与独立判断能力有些弱。从常识来看,动辄反应过度的抢购潮,于公于私都有不小的负面影响。

◆《新京报》: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非理性恐慌情绪

从全球粮食供应来看,疫情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影响,其实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贸易政策收紧,可能降低全球粮食市场交易活跃度,从而危及局部地区的粮食安全,而非总量上“减产”。中国粮食安全的对外依赖度本就非常低,如2019年净进口谷物1468万吨,也就是不到300亿斤,仅占全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并且进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剂需求结构,更好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即便粮食进口可能短期内受到一定影响,也无伤基本的口粮供应。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受非客观信息的渲染而产生的非理性恐慌情绪。毕竟不必要的过激反应,于正常的市场秩序,都是有害无益的。当然,突发公共事件,也确实是对粮食保供稳价体系的承压检测,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在粮食安全保障上的“居安思危”意识,从而在危机应对的角度对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作全面的“查漏补缺”。

◆《农民日报》:一堂活生生的粮食安全“警示课”

多国囤粮现象,一方面用事实证明了我国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正确性,一方面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活生生的粮食安全“警示课”。第一个警示是,底线思维必须始终坚持,在粮食问题上更是如此。粮食安全问题就是检验底线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粮食安全是基本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支撑,是攸关生存安全的头号问题。第二个警示是,以我为主永远是对的,在粮食安全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当今的国际现实也警示我们,即使全球经济再一体化,关键时候还得靠自己。第三个警示是,民生始终是根本,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问题、“菜篮子”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经济社会全局和民生大局,也关乎公众的情绪、信心和心理预期,不能有丝毫闪失。

网民观点选摘

@77喵星人:现在米、面、油都不缺,但是,一旦恐慌情绪蔓延,大家都抢购,就会出现缺口,扰乱市场供应。

@我进步了:有关部门既要做好解疑释惑,也要及时查处恶意炒作,不要让黑心商贩钻了空子。

@音乐4班的张同学:对于囤积粮食的老百姓,也不宜苛责,粮食问题关系到生存根本,倘若没有权威的理性信息,出于本能囤积粮食也可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专家和部门负责人还需给予更多理性分析和权威解读,让老百姓安心。

@少年林克与皮卡丘:给各方回应点赞,权威科学的数据有助于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

舆情观察

粮食问题关系生存根本,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蔓延,多个粮食出口国宣布暂时禁止粮食出口,同时,联合国也表示疫情可能引发“粮食危机”,公众对此产生恐慌情绪在所难免,而且,这种情绪一旦蔓延,便容易引发群体效应。

面对此种现象,仅呼吁“无需恐慌,粮食充足”恐效果有限,居高临下地指责囤积粮食的老百姓交“智商税”也过于狭隘和傲慢。唯有用权威的数据和理性的分析回应舆情,方能让人信服,缓解公众面对可能的“粮食危机”所产生的恐慌。

当下,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均出面回应,表示国际对国内粮食市场影响有限,有能力保障国内粮食供应。新华社、《农民日报》、《新闻联播》等,也陆续对粮食生产供应情况给予集中报道,除了表示粮食库存充足外,还指出今年早稻生产有力推进,面积有望恢复增长,算是给连日来担忧国内粮食供应不足的老百姓吃下一颗“定心丸”,有效缓解了公众恐慌情绪。

此外,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网上传言,中国有20%的粮食需要从国外进口,此番多国禁止粮食出口或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也需理性看待。其实,中国近年来进口量较大的主要不是谷物等粮食,而是水果、牛奶等农副食品。从进口量上算,谷物净进口量仅占全国生产量和消费量的2%左右,也主要是用于品种调剂和地区调剂。可以说,此次国际粮食出口限制不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程国强表示,中国在聚力抗击疫情的同时,也具备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风险的坚实基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然而他也提出,疫情对全球粮食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如果后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同时缺乏有效的国际粮食安全宏观协调机制,加之部分国家蝗灾影响粮食生产,有可能会恶化全球粮食市场预期,威胁到我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基于此,此番多国囤积粮食,对于我国来说,也是警示。《农民日报》指出,全球疫情蔓延之际,一些国家就先把粮食储备稳住,是在未雨绸缪,防止因为在吃饭这样基本民生问题上出纰漏而引发社会动荡。这是粮食问题的沉重启示,也是我们端稳中国人饭碗的深刻启示。

当下,有关部门及时辟谣,公布权威数据安抚公众情绪,有利于让普通民众面对粮食问题时多一点淡定和理性。但是,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安抚之后,还需提高警惕,全方位地确保“大国粮仓”的安全性。诚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所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不断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布局,切实创新强化粮食执法监管,确保国家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杨蓝)

[编辑:可可]

辟谣报告盘点汇总,一应俱全

科学辟谣3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3月的这些谣言别相信

接种HPV疫苗三年后查出宫颈癌,说明HPV疫苗没用?每多.........

“秦朗作业遗落巴黎厕所”系摆拍 博主被行政处罚

杨某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在某网络平台“小学生寒假.........

2023年度十大网络热议健康误区

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中.........

社保卡只能线下申领?四个常见社保谣言别被误导

关于社保的谣言总会时不时冒出来误导公众,中国社会保.........
打击网络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