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如何精准地找到了“咱爸妈的朋友圈”

2018-07-05 15:12:1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网络谣言如何精准地找到了我妈​​

“操碎了心的老母亲”,又给我发来了一篇公号文章“吃一餐等于5颗避孕药,难怪很多人都怀不上!你也在吃!”,并留言道,你好好看看平时你们爱吃的都是什么东西,赶紧扔了吧

打开视频,是一段根据某卫视节目剪辑的内容——营养师把一块鸡胸脯肉打成肉泥,再加入淀粉、大豆蛋白粉搅拌,加入高弹素、牛骨髓浸膏和焦糖色,最终做出了20多个肉丸。视频严肃指出,这样的丸子,吃它一次等于吃5颗避孕药。

\

上网一搜,有媒体两年前就做过辟谣。某卫视的完整视频,开篇提出了一个设问“记者深入调查,吃它一次等于吃5粒避孕药?”;而结尾处则写着“虽然无法直接证明吃肉丸子会不会导致不孕不育,但对人体的伤害不容忽视”;而中间部分,也就是真正由某电视台拍摄的视频新闻,只是揭示了添加剂肉丸的制作过程,自始至终都没有作出“吃它一次等于5颗避孕药”或“导致不孕”等结论。至此,事情已水落石出:视频发布者为搏眼球,采取了“标题党”的操作手法,还通过“移花接木”重新编辑了视频,篡改了视频的本意。

\

大专学历,当过老师的母亲最近发的链接有“越来越不靠谱”的趋势。那些我从来没见过、在机构媒体中绝无可能出现的文章,频频经我妈之手呈现在我的面前——“这7件事,绝不可能在夏天做!因为太伤身体了,还可能要命!”“早上洗澡洗头,阳气还没用就消耗了!”“马上检查一下家里的油壶,否则得了癌症都不知道!”对于谣言,我妈的信条是“宁可信其有” ,对道听途说的信息并不鉴定真伪,只是小心避开。于是,托朋友圈那些谣言的福,动物内脏、牛肉、鸡肉、瘦猪肉、肥肉、空心菜、金针菇、豆芽菜都渐渐从餐桌上消失了,只有西蓝花、黑木耳这些备受“朋友圈养生指南”推崇的食材成为常客。

\

耸人听闻、夺人眼球,是这类文章的最大特点,然而它们是如何在茫茫网络大数据中突破层层迷雾,精确地找到“假懂真信”的受众呢?这不能不说是近些年快速发展的数字营销的功劳。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场景、行为都被数据化,曾读过某一类型的文章、买过某一品牌的服装、看过某一楼盘,就证明你对这个事物有兴趣,之后源源不断的信息便自动推送到眼前。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沉淀,每个人的数据被完善,实现数据圈层化到个人化的转变,于是个性化的精准营销便实现了 。营销是这个途径,与点击量和收入相关联的谣言推送也遵循着这个路径。

\

然而,除了技术原因,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使老年人爱看爱传播这类谣言呢?老年人与子女代际沟通的欠缺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 子女忙于工作和养育下一代,疏于与父母的沟通,老年人转而向朋友圈寻找存在感和认同感。一方面,同伴发来的谣言,如同关爱的橄榄枝,关怀备至,嘘寒问暖,鼓吹传统家庭社会秩序,很容易赢得老年人的心理好感;另一方面,这些谣言为了增强可信度,经常伴有“央视报道”“人民日报”等截图,正中老年人容易相信媒体权威的心理。而向子女转发这类信息,几乎出于保护子女的天性,觉得这些貌似很有道理的信息多了解没坏处,希望子女能够多关心身体,老人们无意中也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

中国正向老龄化社会迈进,

“朋友圈谣言”在很大程度上

是老龄化、少子化背景下

养老难题的一个缩影。

不让朋友圈谣言击中“我妈”,

正是我等为人儿女的责任。 ​​​​​​​​

[编辑:秦璐]

辟谣报告盘点汇总,一应俱全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2025年3月辟谣榜

部分自媒体滥用AI技术制造谣言,严重误导公众认知,扰.........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2025年2月辟谣榜

打击网络谣言,共建清朗家园。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春断食”能实现“速瘦”?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但靠“饿”减重,不仅会在停止断食后出现反弹,还会引.........

青岛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辟谣信号站第11期”

进入2025年,一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谣言不断活跃。.........
打击网络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