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03岁老中医仙逝前透露惊天秘密?真相来了
前不久,“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新冠第二波防治指南”等主题的短视频和图文内容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但很快被专业医生辟谣。
不过,在短视频平台,以“养生保健”“医学科普”为主题的内容仍旧很多。有的讲述者身着“白大褂”,有的“鹤发童颜”,不少账号还显示通过了平台的身份认证,公示了视频主播所在的医院及职务。他们说的内容可信吗?
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白大褂”并不是“真实”的代名词。短视频平台的“养生保健”和“医学科普”水分多多,这一篇首先聚焦短视频平台上的各种“秘方”。
“鹤发童颜”“不传秘方”不可信
记者查询了主要社交平台的认证规则,发现大平台均已对“医生”身份设置准入门槛,认证者需提供医生执业证书、在职证明等,然后才能在账户中使用“医生”等字样。
所以,要确认社交平台上各种“白大褂”的身份,第一步是查看他们的身份认证。如果身穿“白大褂”、绿色手术服,或自称是“医生”,却没有对应的身份认证,那么对主播所标榜的“医生”身份以及以医生名义所介绍的内容就一定要留个心眼了,极可能是假医生。
不过,小平台并没有类似的准入门槛,短视频里的“医生”数不胜数,甚至连白大褂、手术服都不用穿,就用“医生”“老中医”的名目忽悠观看者。
以微信小程序“小年糕+”为例,该小程序设有“健康”栏目,点击进去,每篇视频标题都很惊悚:《医生再三警告吃完苹果千万不能碰“它”,否则疾病找上门!》《103岁的老中医,仙逝前透露的惊天大秘密!为了全家人的健康,你一定要……》,等等。看后可以发现,相关视频极不靠谱,更与“医生”“老中医”没有任何关系。
例如,《医生再三警告吃完苹果千万不能碰“它”,否则疾病找上门!》短视频说苹果含有“硫酸”,不能和海鲜一起食用,因为“硫酸”会和海鲜中的蛋白质产生化学反应,导致身体不适;苹果也不能和萝卜一起吃,因为萝卜含有“甲状腺”,和苹果一起吃,会出现“甲亢”;苹果还不能和牛奶一起吃,因为吃了以后会产生“钙”,引发结石……这条标称来自“医生”提醒的短视频,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医生”,发布者也只有一个无法验证身份的化名,内容完全违背科学常识,可播放量竟然超过2.3万次,让人大跌眼镜。
至于《103岁的老中医,仙逝前透露的惊天大秘密!为了全家人的健康,你一定要……》所说的“秘密”,包括“苦瓜加生姜,三个月就不用胰岛素”“胡萝卜榨汁,老年斑不见了”“芹菜加红枣,晚上不看手机也能睡着了”等,也都是无稽之谈,“老中医”同样不见踪影。就是这样一条胡编乱造的短视频,发布者却在结尾处鼓动观看者:“这个视频太珍贵了,多少钱都买不到,值得转发分享到所有群”。
在医护人员看来,这类视频属于“一眼假”:发布者身份不明、“标题党”明显、内容漏洞百出。上海某三甲医院内科医生直言,“这种视频就是‘电子毒药’,大家最好看都不要看,浪费时间。微信有必要好好管一管这类借助平台传播假消息的小程序。”
宣称“养生保健”,实为广告推销
记者实测发现,主要社交平台对“医生”“医学科普”“养生保健”等关键词进行了算法设置,会屏蔽很多“一眼假”的信息。如果用户通过这些关键词检索,大部分结果来自已经通过身份认证的医护人员。不过,有一些标注为“广告”的账户也会出现在搜索结果中,观看者对这类视频须加以辨别。
在这些视频中,不乏穿着“白大褂”或绿色手术服的主播,但从账户在平台上的公开信息看,他们都不是医生。
翻看部分账号的具体信息,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经营机构,以养生保健、健康咨询类居多。这类机构本身的资质无法直接通过短视频平台验证,得借助第三方征信机构查询。进一步调查发现,有些经营机构的名称无法查到工商登记信息,还有些是小微企业,部分存在法律纠纷。单凭这些信息,无法判断账号发布的内容是否准确。
所以,公众如果看到这些账号,也要留个心眼。因为这类账号大多关联了商品,哪怕有些视频看似贴心地表示接受观看者咨询,目的也是为了推销产品或服务。
调查发现,很多产品或服务都不靠谱。
例如,有多个号推销“张道士土单方”等“养生书籍”。根据这些视频介绍,相关土单方是“张道士”准备80年的结果,有人出价300万元,张道士都不卖,但现在十几元就能买到一本“土单方大全”。
可是,这些视频均存在移花接木的现象。视频中的“张道士”为同一人,但大部分视频制作得很粗糙、剪辑痕迹明显,有不少是将人物与背景合成的结果,视频文字、声音与“张道士”的口型都不匹配,观看者无法判断“张道士”到底说了什么。核查发现,“张道人”确有其人,但他并没有写过视频中所称的“土单方”。
最重要的是,视频所称的“土单方”完全不可信。有视频展示了“土单方”的部分内容,包括“吃鸡骨草汤、山楂粉、泥鳅等可以治疗肝炎”等,明显缺乏科学依据;更有视频称,只要拥有这本“土单方”,就能治愈所有西医无法治疗的疾病,显然违背常识。
可见,虽然已有平台通过身份认证和算法设置等规范“养生保健”“医学科普”信息,但结果并不让人满意。面对鱼龙混杂的“养生保健”“医学科普”信息,公众仍须擦亮眼睛。如果身体不适,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切勿轻信短视频介绍,更不要把短视频提供的“咨询服务”当作医疗诊断。
[编辑: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