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雾化治疗危害更甚于输液?专家给出了八字评价
雾化治疗到底安全不安全?
近日,一段“雾化有害”的传言在微信中流传。传言称,接受雾化治疗等于滥用激素和抗生素,雾化比输液更有害。
网上传言截图
这是真的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对此进行求证。
输液和抗生素,不能一棍子打死
传言说“国家禁止医院输液,不让打抗生素了”、“雾化比输液伤害更大”,其实预设了“输液被禁”、“抗生素伤害大”的前置条件。这一说法有失偏颇。
记者从公开报道中查阅到,2016年8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支持抗生素研发,对抗生素的生产、流通、使用等各环节加强监管。而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底至2016年,我国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降低8.5%。这说明对于抗生素的使用,有趋于更严格、更合理的管控措施,但并未完全禁止使用。
输液也是如此。国内部分省市正在降低输液比例,但未完全“一刀切”禁止。以广东省为例,今年7月25日,广东省卫计委发布《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要求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并明确了可以使用静脉输液的具体指征以及门、急诊原则上无需静脉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通知》还提示,以下三种情况下需使用静脉输液: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也就是说,有输液指征时不应拒绝。
专业人士认为,静脉输液和使用抗生素都需立足于“合理”二字。部分治疗手段或多或少会给人体带来一些损伤,但无视治疗效果,一味地夸大、批驳治疗手段对身体的伤害,显然是因小失大的“无脑黑”行为。
雾化治疗: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那么,雾化到底安全不安全?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黄剑峰告诉记者,雾化是将药物以直径为几微米的小液滴或小颗粒,也就是气溶胶的形式输出。随着呼吸,药物会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可用于治疗哮喘、慢阻肺等呼吸道疾病。雾化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印度的吸入疗法,而现代雾化治疗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英国使用,在我国临床也使用了近20年了。
那么,雾化药剂是否含有激素和抗生素?
雾化药剂中是含有激素的。常用的布地奈德混悬液,就是所谓的糖皮质激素。黄剑峰表示,临床证实雾化吸入激素安全性好,是一种全世界公认的对治疗哮喘十分有效的手段。长期低剂量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儿童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也不存在成瘾性。
雾化药剂中不含抗生素。黄剑峰告诉记者,根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牵头制定的《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目前我国尚无专供雾化吸入的抗菌药物制剂。此外,有些静脉制剂中含有防腐剂,吸入后可诱发哮喘的发作,《共识》不推荐以抗菌药物静脉制剂用作雾化。
另外,网上传言中提到的气管扩张剂和黏液融解剂,都是常用的雾化药剂。如特布他林即所谓的气管扩张剂,有解痉平喘的效果;乙酰半胱氨酸即所谓的黏液融解剂,有祛痰的效果。
对于雾化,黄剑峰用八个字进行概括——“安全有效,副作用小”。他说,雾化吸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发生病变的呼吸道;使身体局部药物浓度高,总体用药剂量小于口服和输液,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在对婴幼儿的治疗上特别有效。相比口服或静脉输液,雾化治疗优势明显,也日益被重视。
网上传言中还提到“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以此作为雾化有害的中医论据。对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师侯霄雷指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说的是肺部对从外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抵抗力较弱,而不是针对雾化治疗而言。显然,网上传言乱用中医概念,有混淆视听之嫌。
【提醒】雾化前后需注意以下六点:
1.吸入前要清洁口腔,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食物残渣。
2.吸入后应漱口,防止药物在咽部聚积。
3.用面罩者应洗脸;避免药物进入眼睛;吸药前不能抹油性面膏。
4.治疗时取舒适体位,雾化后痰液稀释刺激咳嗽,要及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
5.雾化器、呼吸管道、雾化面罩等应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
6.雾化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使用,不要自行停药或者自行延长使用时间。
[编辑: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