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常识|你害怕吃到的“假”食物 要比真的贵得多

2018-09-13 14:02:37
来源:信网

信网9月13日讯 我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多次大规模、大批量的传谣事件表明,寄希望于“口号”遏制谣言是不现实的。谣言内容多是震撼的、新奇的,会极易抓住网友的关注点和槽点,辟谣却往往是追着“谣言”跑,内容也多是说教,但是,主动出击、主动推荐、主动预防是不是就会让真相能先走谣言一步呢?

其实,很多谣言可以止于常识。今天,青岛网上辟谣平台就为大家整理归纳,用常识战胜食品类谣言——你害怕吃到的谣传的假食物,要比真的贵得多!

莫被“注射臆想症”扰

“螃蟹注胶/注人造鸡蛋”谣言

近几年,每逢“秋风起,蟹儿肥”,网上便会出现一批量的关于螃蟹注水、注胶、注人家鸡蛋的谣言,大多还附有“有真相”的视频,并提醒着“以后买螃蟹得注意,看螃蟹反面有没有一个小黑点,有的话,这种螃蟹不能要,全是贩子拿针管往里面打的一些人造鸡蛋(胶)......”

真相:事实上,螃蟹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物,只要是濒临死亡,就不能食用了,而且吃起来会有异味。因此,螃蟹都是以活物的形式进行销售,在市场上也浸泡在水中,会自主调节体内的水分,强行灌入液体会改变渗透压而使螃蟹的脏器受损,导致螃蟹十分钟内死亡。另外,注水给螃蟹增加的重量微乎其微,所以是不会有商家这么去做的。很多螃蟹身上的小洞,大多是由于螃蟹之间的相互打斗、挣扎和运输过程中碰撞产生。

视频中公蟹内白色黏黏的透明胶状物质到底是什么?专家表示,透明胶状物质是蟹膏,主要为雄性的副性腺及其分泌物。雄蟹成熟后,副性腺异常发达,占据生殖系统绝大部分,甚至将蟹壳顶起。副性腺富含蛋白、脂类和其他各类营养物质,营养价值高,且十分美味。

“打针西瓜”谣言

西瓜成为夏日里老百姓消暑必备,然而“西瓜打针变甜”的说法却屡屡给消费者造成困扰。

真相:通过打针让西瓜变甜,在实际中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西瓜皮虽然较硬,但是西瓜瓤是很脆弱的,瓜内部又是一个封闭的环境。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向西瓜内部用针筒注水,不仅要用很大劲,水也马上就会冒出来。注水的压力还会把瓜瓤压碎。同时,针眼会让细菌进入西瓜内部,这样的瓜存放不了一天就坏了。商家注了水卖不出去,岂不是得不偿失。

“红心柚子被打针染色”谣言

一些消费者买到的红心柚切开后,内里果肉颜色不均匀,表皮海绵体发红,但果肉有的还是白的,于是有人猜测,这种是不是打针染色的柚子?

真相:打针瓜果不太现实,因为打完针,瓜果表皮会有明显的针孔,且打针后两三个小时就会发黑,受伤的瓜果会快速变质,对商贩来说得不偿失。

红心柚打针后会变得如何?有媒体专门进行了实验,结果柚子内部变得乱七八糟,色素水的红色顺着针头集中附着在了外皮和内皮之间,而针头未能触及的部分,果皮和果肉没有什么变化。

和果肉黄白色柚子相比,红心柚子果肉呈现红色,是因为其含有两类色素:水溶性的花青素,血橙是典型的因花青素着色的品种;脂溶性的类胡萝素类,如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红肉柚子的颜色主要是番茄红素。红心柚子果肉颜色不均匀,可能由两种原因导致:生长过程中光照、气温、施肥等影响会使柚子长得不一样;柚子品种的不同,颜色也会有差异。有些品种的柚子就是果皮橙黄色,囊瓣与果肉处呈红色。

“杨梅注胶”谣言

网传视频中,一名女子拿着杨梅在水龙头下反复搓洗挤捏,最后在手上留下了一些胶状物。女子提醒消费者买杨梅时要谨慎:“你们看看这是什么东西,摸都摸不动,是胶呢,你们买杨梅一定要注意了。”

真相:杨梅因为没有外果皮的保护,极不耐储藏,是很容易受伤和腐烂的水果。杨梅在常温下放一天就会变色,第二天就会变味。杨梅采收后,要尽量避免挤压和减少手工操作,并尽快在低温下贮藏。所以,如果给每个杨梅都注胶,不仅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投入,杨梅本身也经不起这种“折腾”。对于果农来说,杨梅注胶完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没有人会这么干。

看到往水果上喷洒液体的视频别懵

“黄瓜打激素吊瓶”谣言

拍摄者爆料在一黄瓜地里拍到“惊天内幕”:每个黄瓜都被农户吊了一个塑料瓶子,里面可能是某种“激素肥”。

真相:黄瓜外部有一层蜡质,想通过视频里的这种方式给黄瓜根部渗透液体,是很难吸收的。另外,视频中的黄瓜叶子有的已经枯萎,说明黄瓜已经进入生长末期,这个时候再给黄瓜补充这种液体,既不利于吸收,成本也很高。如果真要给每根黄瓜都吊上塑料瓶子,这个劳动力成本太高了。

现在不少人都谈激素色变,但植物激素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动物激素,植物激素主要作用于植物细胞,目前并没有什么研究表明其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

“桃子喷洒防腐剂”谣言

视频中,一男子正向一筐筐的桃子上喷洒液体。视频的拍摄者称这是山东临沂运往外地的桃,“打的全是防腐剂”。

真相:桃子喷防腐剂”的说法站不住脚。首先,桃子喷上防腐剂,消费者一闻就能闻出来,反而会影响销售,得不偿失。其次,桃子保鲜一般不需要用防腐剂,桃农用防腐剂保鲜,只会让成本更高。专家认为,视频中的桃农可能只是喷水,目的是去掉“田间热”。

桃子采收后一般可以保鲜7天左右。需要长途运输销售的桃子,有条件的会经过冷库预冷8—12小时后,再经过冷链运输到全国各地。现在物流发达,国内运输时间一般1到2天,所以在桃子的生产上根本不需要防腐剂保鲜。

“荔枝靠喷涂稀盐酸催熟保鲜”谣言

传闻称,由于荔枝保存时间短,商贩采购的通常是色青半熟甚至是生的荔枝,他们用稀释过的盐酸浸泡,或把稀盐酸喷洒在荔枝表面,未熟的荔枝表皮就会变得红嫩、新鲜,宛若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荔枝。

真相:每当荔枝上市之际,就会有类似的文章在朋友圈里传播。通过查询可以发现,最早的帖子出现在2007年。其实,网络流传的几种药物已经被辟谣过多次:

譬如甲醛,由于其挥发性强,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根本不可能被用于荔枝保鲜这一途径;另一种化学物质是乙烯,传言不法商贩会用乙烯来保持荔枝新鲜。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乙烯主要的作用是催熟,而荔枝的保鲜恰恰相反,需要抑制成熟。其次,使用强酸的确可以使荔枝的果皮由绿色向红色转化,但荔枝不会是正常的红色,会变黄红;如果在荔枝果皮出现褐变的情况下,即使增加酸度也难变红。如果商贩真的使用了盐酸来浸泡荔枝,短时间内可能造成荔枝“发红”的假象,但实际上会加速荔枝果肉的腐烂,商贩会得不偿失。

工艺复杂到你想不到

“塑料卷心菜”谣言

外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言——中国在向全世界卖假的卷心菜!尤其在Facebook上,一时间各种中国卷心菜造假的流言满天飞。 刷遍了老外的朋友圈......

真相:今年央视3·15晚会在盘点“季节谣”时明确了假包菜为谣言。 假包菜从分量上就跟我们在菜市场买到的不一样,假菜的分量轻得好像是一块泡沫塑料的重量

\

外头用一层“绿叶”包裹成型,确实非常逼真

所谓的“假包菜”其实是仿真蔬菜 ,主要用于橱窗展示或课堂教学 。比较便宜的仿真包菜是用聚氨酯做的,用手一掂量就知道,特别轻 。仿真包菜20-30元一个,比真菜贵多了 ,造假者怎么可能做这种赔本生意?

“卫生纸馒头”谣言

一段“摊贩售卖的馒头中掺了卫生纸”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显示,一名女子对馒头进行水洗和捏搓,产生了疑似卫生纸的白色残留物。

真相:合格馒头泡在水中用手捏也会出现变小、产生面筋质的现象。因为馒头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水、发面剂,由于发面剂的作用,馒头在熟制过程中形成大量气孔而变得膨胀疏松,人用力捏馒头,气孔被挤压,气体排出,面团变小;馒头在不断手捏之后,面筋质(不溶性蛋白质)在水中无法溶解,感官看起来形似纤维物质,属于正常现象。从生产技术上讲,馒头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增白、疏松、防腐、降低生产成本,添加卫生纸没有任何必要性。

“塑料君”辟谣有点忙

“塑料大米”谣言

2017年,网上曾热传一则视频:一个年轻人把一些塑料扔进机器内,通过一系列工序,机器的另一头就生产出一堆类似大米的东西。在朋友圈里,这段视频就被冠以黑心大米被疯传。

真相:经媒体核实,视频中呈现的内容是真实的,只不过从机器中产出的看起来像大米的小颗粒,根本就不是大米,而是塑料造粒,也就是把塑料还原成颗粒状便于再次加工。

塑料制品与普通大米极易识别,拿手一掂就不一样,大米比塑料要沉,同样泡在水里,个别质量不好的大米可能会出现漂浮现象,但通常情况下大米会沉下去,而塑料肯定会浮起来。更不用说蒸煮后,大米吸水会膨胀,两者口感完全不一样了。而且,塑料颗粒比大米贵多了,商家没有造假动机。

“塑料粉丝”谣言

视频里,一位孕妇用打火机点燃一捆粉丝,发现粉丝“比柴火还好烧”,能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隐约还能看到荧光粉被燃烧”、“燃烧后有异味”。

真相:粉丝一般由绿豆、豌豆、红薯等原料制成,主要成分就是淀粉和水。而淀粉本身就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属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含碳氢较多,所以易燃。

品质越好的粉丝,因其纯度好,成分偏偏只有淀粉和少量水,且成品经过干燥处理,粉丝会有一些中空结构,会有“噼里啪啦”的声音出现。这也是正常现象。马志英也指出,粉丝燃烧后出现的黑色固体,是淀粉被碳化后的产物团在一起产生的现象。如果是塑料被燃烧的话,根本不会是这个结果。

“塑料紫菜”谣言

2017年,一段“紫菜竟是用废塑料做成的”视频在网络上可谓掀起了一波食品安全的谣言高潮。视频画面中,这位市民将紫菜泡在水里,发现紫菜要花不小力气才扯断,而半透明的紫菜看上去跟塑料薄膜相似,因此这位市民怀疑她买到了废塑料做成的“假紫菜”!

真相:视频中所谓的“问题紫菜”泡开后能拉扯得比较薄,有韧劲,透光度不错,颜色均匀。仅从工艺制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东西能用塑料做,但是需要使用很好的原料,成本会比较高。从成本角度考虑,做成这样的薄膜还不如制成塑料袋,获利更多。

为何热传视频中紫菜看上去拉拽不开?专家介绍,紫菜的生长期为每年的9-10月到次年3-4月,一般半个月左右收割一次,行话说叫一水,往后叫二水、三水、四水等。一水口感较嫩,收割期越往后口感越老。视频中的紫菜之所以很难撕动,除了浸泡水温低或时间短等原因外,也有极大可能是偏后收割的产品。

本文由秦璐综合整理

[编辑:可可]

辟谣报告盘点汇总,一应俱全

科学辟谣3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3月的这些谣言别相信

接种HPV疫苗三年后查出宫颈癌,说明HPV疫苗没用?每多.........

“秦朗作业遗落巴黎厕所”系摆拍 博主被行政处罚

杨某为博取关注、吸粉引流,在某网络平台“小学生寒假.........

2023年度十大网络热议健康误区

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中.........

社保卡只能线下申领?四个常见社保谣言别被误导

关于社保的谣言总会时不时冒出来误导公众,中国社会保.........
打击网络谣言